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赴小岗村观察调研”十个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传承凤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寻小岗精神,延续红色血脉。7月15日,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赴小岗村观察调研社会实践团赴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寻访非遗传人,助力文化传承
凤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当地的凤阳花鼓,凤阳凤画等文化遗产远近闻名。为传承和发展当地的文化特色,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队于7月15日去往了“当年农家”拜访了凤阳花鼓传承人邓凡兰、陈玉枝等老艺术家们,在与其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凤阳花鼓是起源于明代的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艺术家们感概到凤阳花鼓的艺人严重的老龄化,现代化对乡村城市的冲击,传统的凤阳花鼓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凤阳花鼓的文化生存空间一度萎缩。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改革,县组织在当地为他们建立了展览馆,邀请他们为五湖四海的游客表演凤阳花鼓,游客尤其是青年一代大学生们对花鼓的喜爱也让他们非常自豪,同时也渴望青年一代能将这份文化自信传承下来。随后爷爷奶奶们更是为团队成员现场演绎了一曲《新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个好地方。”一曲唱出了改革开放后农民翻身把家唱的慷慨激昂。
图为花鼓传承人演唱《新凤阳花鼓》
7 月15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了世界鞭陀龙凤博物馆(中国小岗非遗馆),当地的非遗传人王老师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健身鞭和陀螺的使用方法,并讲述了她在年轻体弱多病时通过学习练习健身鞭来逐渐克服病痛的故事。随后,她表演了一段耍鞭,在其指导下,团队成员也尝试学习了健身鞭,感受到了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跟随指导老师学习健身鞭
探寻小岗精神,延续红色血脉
小岗村是改革开放第一村,小岗人民素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团队成员以探寻小岗精神,延续红色血脉为主题,深入小岗村,通过参观大包干纪念馆,采访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爷爷了解了当年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的故事。团队受红手印故事启发,以打卡留念的方式邀请旅途中采访的人们在队旗上留下他们的红手印,致敬当年的壮举。
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中,团队成员了解了沈浩书记先进事迹,学习沈浩精神,延续红色血脉。团队成员还深入小岗村当地各行各业,在皖美小岗(安徽农产品电商平台线下体验店)参观了解了互联网直播助农的新模式,在1987生态农业园参观感受到了小岗农业发展之快,在景点周边的小摊上,采访商贩,感悟旅游业对当地发展的推动,并被小岗村民热情慷慨的态度所感染。
图为团队成员张海录制志愿宣讲视频
图为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爷爷勉励团队成员,并在队旗上在次按下红手印
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在了解学习并宣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被凤阳当地非物质文化的魅力所折服。在探寻小岗精神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许多历史书上背后的故事,他们期望能够结合历史和现代发展现状,对小岗村的发展提出青年人的建议和看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发扬小岗精神,不惧挫折,敢试敢闯!
(图:陈威伟 / 文:张海 / 审核:陈梦秋)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