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语言架起连心桥 文化铺就发展路
为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政策,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近日,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润喀什·推普助农”志愿服务队奔赴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创新开展系列普通话推广活动。服务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当地群众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以扎实行动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
初入喀什:探寻推广普通话的田野
踏入融合汉唐风骨与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神韵的丝绸之路莎车博物馆,“语润喀什·推普助农”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沉浸式溯源当地历史文化。调研中发现,特色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民族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镌刻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更是支撑居民生计的重要产业。
在十二木卡姆广场,传统木卡姆表演与民俗活动交织上演,不仅鲜活展现着地方文化魅力,更悄然构建起当地居民实践普通话的自然场景。队员们还注意到,城区主要商业街道的汉语标牌规范醒目,为居民与游客的顺畅沟通搭建了便捷桥梁。
走进喀什:听见普通话生长的声音
在实地调研的深入推进中,“语润喀什·推普助农”志愿服务队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既汲取产业发展的鲜活经验,也探寻破解普通话推广难题的路径。
喀赞其街的一家乐器店里,民间艺人们指尖轻拨,热瓦普、都塔尔的悠扬旋律便漫溢开来,流淌着千年传承的韵味。面对队员的询问,一位来自岳普湖县阿洪鲁库木乡的艺人笑着说:“从七岁起,我们就跟着长辈学演奏。”据他介绍,家族里无论男女老少都熟稔这项技艺,一代代口传心授,让传统文脉不断档。
谈及普通话学习,艺人们眼中透着期待:“会说普通话,就能跟各地游客好好聊,让更多人知道热瓦普的来历和价值。”在他们看来,普通话就像一扇窗,学好它,才能更有底气讲好民族音乐的故事,让这些动人的旋律传得更远、被更多人听见。
新疆烛光地毯有限公司是莎车县唯一的手工地毯厂,在这里,匠人们每制作一张地毯需耗时1至5个月,甚至更久。工厂老板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仅热情地向每一位访客详解地毯的编织工艺,还坚持定期给工人们教授日常基础普通话。他坦言:“学好普通话,既能让沟通更顺畅,也能让我们的手工地毯被更多人看见、喜欢。”
在莎车府、阿曼尼莎汗纪念陵等文化地标,队员们用普通话生动讲述当地历史人物与文化故事,让群众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规范语言熏陶。
而在喀赞其街的夜市上,不少摊贩面前挂着双语标识,面对队员普通话的询问,摊主也能做出简单的回答。从民族乐器到手工艺制作,再到市井烟火,普通话正在成为当地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扎根喀什:推广普通话我们在路上
经过数天的实践,队员们在丝绸之路莎车博物馆,以标准普通话讲解文物与民俗,作出规范示范;在木卡姆广场及商街开展问卷,细致收集居民语言需求;在莎车府、阿曼尼莎汗纪念陵,用普通话娓娓讲述这位16世纪维吾尔族女贤才的故事。普通话让历史文化鲜活绽放,为当地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语言相通,心更相近。在此次推普实践中,“语润喀什·推普助农”志愿服务队深刻体会到,普通话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连接各民族文化的纽带。从非遗文化到特色产业再到街头巷尾,普通话的推广正为莎车县带来新的发展活力。未来,这片土地上的普通话之声必将更加响亮,成为促进文化传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人乐章。
(文:杨雅惠 汪清 郭启平/图:苏玲格 热娜·木太力普/审核:杨雅惠 汪清/审校:董赛微/终审:马东)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