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遗——淮师学子解密非遗拓印
指尖间的非遗技艺,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印记。2025年7月,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千年遗韵,匠铸新生”实践团队,走进泰安市非遗传承基地,开展拓印技艺学习实践活动,以青春视角解锁古老非遗的现代密码,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泛黄的说着千年技艺的前世今生。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指尖划过斑驳的石刻,当纸张贴合凹凸的纹理,年轻的目光里映照着传统文化的温度,也承载着让古老技艺焕发新宣纸如秋叶叠放,黝黑的墨锭卧在青石砚上,鬃毛刷与拓包静静等候,仿佛在诉生的期待。
非遗传承人姜老师以一张泛黄宣纸开启了这场文化探秘,“这是传承了六代的‘蝉翼拓’专用纸,看着轻薄,却能承受上千次捶打而不破。” 姜老师边说边轻轻晃动手中宣纸,纸虽薄如蝉翼,却坚韧异常,同学们见状纷纷发出惊叹,一张纸背后的深厚底蕴让大家真切感受到非遗传承的匠心与执着 。
两个小时的讲解中,姜老师着重解析了阴刻与阳刻的区别:“阴刻是让文字陷进碑面,拓印后是白底黑字;阳刻则是文字凸出于碑面,拓出来是黑底白字。”他边说边指着两块唐代墓志拓片对比,同学们纷纷凑近细看,不由得感慨:“原来碑刻上每一笔的转折起伏,都会直接影响拓印的最终效果。”
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一幅幅清晰的拓印作品慢慢成形——汉画像砖的灵动线条、唐碑的工整楷书、宋刻的精美纹样,每一幅都融合着传统技艺的精髓与现代思维的巧思。古老的文字与图案在纸上“苏醒”,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以纸存迹,以墨传情”的非遗魅力。
实践环节的展厅里,墨香与笑语交织成温暖的经纬。同学们围坐在石刻前,青灰色的石面上,或刻着前程似锦的成语,或雕着缠枝莲的纹样,静静等候与宣纸的邂逅。有人小心翼翼铺开蝉翼般的宣纸,有人在砚台里细细蘸墨,指尖的微颤里藏着对古老技艺的敬畏。
“今天的体验让我懂得,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旧物,而是能和我们专业相通的智慧源泉。”返程路上,同学们深有感触。这次活动,大家收获的不只是拓印技巧,更是一份文化自信。在键盘与拓包的交替中,在代码与墨迹的碰撞里,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正是这样的联结,让千年文化记忆在数字时代得以延续,让古老智慧在年轻人的创新中重焕生机——这正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姿态。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会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了对传统技艺的保护意识。非遗传承需要青春力量的注入,淮师学子以实践行动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当。
(文:年雯玥/图:谢骏豪/审核:孟薇/审校:董赛微/终审:马东)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