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青春力量赋能千年滁菊,政企学研共探振兴路径
七月的滁州,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7月10日至20日,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智媒织菊韵,振兴绘滁乡”滁菊文化调研实践团队的7名学子,在指导老师祁智茹带领下,踏上这片孕育了千年滁菊的土地,开启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从现代化的企业车间到沉淀着智慧的研究所,从沾满泥土香的田间地头到汇聚思想的县委党校,这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故事,循着滁菊的生长脉络与文化足迹,探索这朵穿越千年的菊花如何在新时代绽放振兴活力。
探访企业寻痛点 智媒赋能谋破局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安徽菊泰滁菊科技有限公司。大棚里层层叠叠的绿叶间,滁菊嫩芽正沐浴着阳光生长,同学们蹲在田埂边仔细观察土壤湿度、叶片形态,不时用手机拍下细节;企业展厅的纪录片里,滁菊从野生采摘到规模化种植的产业变迁徐徐展开,让大家对这份事业的厚重感有了直观体会。
“现在线上销量占比还不到三成,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急啊!”在与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上,这句感慨让团队成员心头一紧。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销售渠道、品牌认知度等问题展开讨论,很快捕捉到核心痛点:传统销售模式触达范围有限,年轻消费群体对滁菊的了解几乎空白。
“不能让好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团队当即萌生想法:以“故事化传播”为抓手,用vlog记录滁菊种植全过程,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打造“一朵滁菊的自白”系列内容,用Z世代熟悉的语境讲好产品故事。“我们可以设计‘欧阳修与滁菊’的趣味漫画,把历史典故变成年轻人爱看的短视频!”一名队员的提议让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意识到,智媒赋能或许正是打破销售困局的钥匙。
溯源文化根脉 创新传承焕新生
“北宋时欧阳修在滁州写‘菊花酿美酒’,到了明代朱元璋带兵打仗,滁菊还是疗伤的良药呢!”在金玉滁菊研究所,负责人的深度分享像一把钥匙,为团队打开了滁菊的千年文化长卷。从古籍记载的贡菊典故,到民间口耳相传的药用偏方,再到光绪帝以滁菊茶汤伴批阅的宫廷佳话,历史的厚重让这朵乡野之花更显珍贵。
最让同学们着迷的,是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的冲泡技艺:茶匙取花三克,85℃热水沿杯壁缓缓注入,静待三分钟后轻轻摇晃,茶汤渐成琥珀色,香气清雅绵长。“原来泡茶还有这么多讲究!”一名同学忍不住拿出手机直播,镜头里传承人舒展的手势与升腾的热气,瞬间吸引了数十位网友点赞。
“千年菊花不该困在历史里。”团队在实践日志里写下这句话。大家意识到,文化传承不能只靠博物馆里的陈列,更需要年轻化表达。为此,他们计划打造“小滁”“菊宝”等卡通IP形象,设计融合滁菊元素的书签、香囊等文创产品,让“百年贡菊”的标签变得可触可感,成为滁州人走亲访友时能随手带上的文化符号。
田间地头访产业 青春力量筑链条
走进定远县张桥镇的千亩菊田,盛夏的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园区技术员李师傅手持检测仪,正给同学们演示土壤酸碱度测量:“以前凭经验种,现在靠数据说话,亩产提高了三成还多!”他脚下的滴灌系统正精准补水,远处的无人机在低空盘旋巡检,“传统种植+现代技术”的融合模式,让同学们对农业创新有了全新认知。
“滁菊浑身是宝——花瓣制茶,花蒂提炼精油做面膜,就连烘干后的花渣都能酿酒!”张桥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介绍,让大家惊叹于产业链的丰富。在加工车间,同学们看到自动化生产线将鲜菊分拣、杀青、烘干,再包装成不同规格的产品,从田间到货架的全链条清晰可见。
更让团队感到亲切的是,这条产业链上处处跃动着青春身影。“95后”技术研发负责人江涛正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刚出炉的‘滁菊拿铁’,花香混着奶香绝了!”他身后的货架上,“滁菊+滁州琅琊山”的文创礼盒设计新潮,与团队“智媒赋能”的理念不谋而合。实践中,同学们用镜头完整记录下这一切,从凌晨五点的采摘场景到深夜车间的包装流水线,再到文创工作室的头脑风暴,这些鲜活的素材很快变成微信公众号的图文故事、抖音的生活vlog,让张桥镇的滁菊悄悄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智媒发声传薪火 科创赋能向未来
“农业也能这么‘潮’!”在武汉大学(滁州)智慧能源研究所,看着科研人员用光谱仪分析滁菊的有效成分,用3D打印技术设计新型包装,一名队员忍不住发出感慨。这里的实验室里,滁菊提取物正被研发成抗氧化护肤品,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天气自动调节水量,这些创新场景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创新是发展第一驱动力”的内涵。
“如果能把高校实验室的技术搬到田间地头就好了!”团队当即与研究所工作人员约定,计划推动打造“滁菊产学研基地”,让淮北师范大学的文创设计、武大的科研成果与当地的种植产业精准对接。“我们可以组织大学生暑期实践队来这里,一边帮农户做直播,一边收集产业升级的真实需求!”这个想法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大家仿佛已经看到,科技赋能的滁菊产业正焕发新的生机。
献策献力聚合力 共绘振兴新蓝图
“这是我们设计的‘滁菊文化IP矩阵’,包含表情包、文创产品和研学路线三个部分……”在中共定远县委党校会议室,团队成员轮流上台,通过PPT向党校副校长董维刚等领导老师汇报调研成果。“你们觉得研学基地的收费标准怎么定才合适?”“年轻团队如何长期参与产业帮扶?”面对提问,同学们从容应答,将10天实践中沉淀的思考娓娓道来。
结合调研所得,团队提出多项具体建议:技术层面,联合科研机构萃取滁菊精华成分,开发面膜、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同时编写《滁菊新型种植手册》,用漫画形式向农户普及科学种植知识;文化融合层面,打造“滁菊研学基地”,设计“采菊东篱下”体验课、“滁菊与滁州历史”情景剧等活动,让夏日菊田成为中小学生的“自然课堂”,秋日花海变身婚纱摄影、露营打卡地,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同步发展。
“这些建议很有年轻人的想法,接地气又有创意!”董维刚的肯定让同学们备受鼓舞,大家意识到,校企地三方联动,或许正是滁菊振兴最坚实的支撑。
10天的实践转瞬即逝,但留给同学们的思考仍在延续。从最初对滁菊的陌生,到如今能清晰说出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从单纯的观察者,到主动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这群大学生用行动证明:青春力量不仅能见证振兴,更能参与振兴。正如团队成员在实践总结里写的:“一朵滁菊的背后,是千年文化的传承,是乡村振兴的缩影。而我们这代年轻人,正要用创意与汗水,为这份传承与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或许就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文图:熊妍菲 赵自强 李昳婕/审核:祺智茹/审校:董赛微/终审:马东)
用户登录